《玉兰帖》
《玉兰帖》
文/摄影:丁仲忻
晨雾未散时,河州城便浸在玉兰香里了。雕花窗棂外斜探的枝条上,总栖着几朵贪早的白玉盏,花瓣边缘还凝着前夜的月痕。这是临夏人最熟悉不过的春信——古河州七百三十条街巷,哪户檐角不悬着三两片玉兰剪影?
最爱踩着青砖上的花影行路。市政广场那株百年木兰最知情趣,老枝虬曲处托着的新蕊,偏要学邻家少女簪花,将胭脂色晕得深深浅浅。花瓣揉入江南绸缎的质地,教人想起茶马古道上叮当的商队,想是驼铃摇醒了沉睡的种粒,才让南国花魂在西北厚土里生了根。
展开剩余75%东郊游廊的玉兰最解春风意。转过朱漆斑驳的月洞门,冷不丁撞见满树云霞,倒叫人屏了呼吸,生怕惊散这天地酝酿半载的胭脂雪。有老者携粗陶罐拾落英,说要循《遵生八笺》古法腌作消夏茶点。黛瓦承着簌簌花雨,泠泠脆响竟比雨打芭蕉更清越三分。
最妙是日影西斜时,整座城洇作宣纸上的工笔长卷。撒拉族姑娘玫瑰红坎肩掠过花影,举着手机追逐玉兰与新月同框的刹那。不知八百年前戍守河州卫的将士,可曾在羌笛声里,数过同样悬在枝头的白玉坠?
塞上花信总嫌太急,玉兰更是性急的姑娘。前日犹见紫玉兰打着绸伞骨朵,今晨已把霓裳铺满石阶。倒是那几株二乔玉兰端方如闺秀,半启的檀口中,还噙着些前朝的旧月色。
待大夏河两岸花影渐融暮色,方觉河州玉兰原是裹着绸缎的侠女。料峭春寒里,当桃李尚瑟缩于襁褓,她已抖开冰绡裁就的斗篷。这凌寒先发的傲骨,教粗粝的西北风也敛了锋芒,化作穿梭在重瓣间的喃喃絮语。
爱她破寒而绽的英气,爱她垂首时的温柔;爱她悬在戍楼飞檐的那抹白,是文人笔洗里化不开的月色;更爱她零落时扑向大地的决绝,将八百年茶马驿道的风尘,都酿作来年枝头的一缕香魂。
作者简介
丁仲忻: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;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员;甘肃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;临夏州、甘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;临夏州自行车运动协会会员;临夏市作家协会会员。多幅图片发表在《甘肃日报》《甘肃经济日报》《中国穆斯林》《中国法治》《中国交通安全》《生活环境报》《甘肃穆斯林》《甘肃交通安全报》《交警时报》《民族日报》《穆斯林通讯》《甘南日报》《临夏文艺》《河州文苑》及州(县、市)融媒网络媒体上。多次荣获省、州、市优秀通讯员、特约记者及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